2025 年 7 月 16 日,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 “中心”)召开首次全体会议。律所主任赵黎明出席指导,中心全体成员参会。

会上,宣读了律所管委会关于聘任姚伟、任寰阳、焦锐为中心副主任,郭永林、薛爽、张珮琪为主办律师的决定,标志着中心专业化团队正式组建。中心的设立既是响应党中央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的要求,也是落实司法部《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具体实践。全体成员一致认为,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社会责任,将中心打造为服务基层群众、赋能中小微企业的法治前沿阵地。 通过规范化、专业化服务,全力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示范窗口。立足西北区位优势,以此次中心成立为契机,构建 “公益底色、市场活力、法治协同” 的新型服务模式,旨在填补区域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短板,打造集法律咨询、纠纷化解、公益援助、企业合规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为建设西北公共法律服务新高地筑牢根基。
在姚伟副主任的带领下,共同学习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服务指南(试行)》与《内部管理规定》。“指南”和“规定”明确以 “法治为民、服务社会” 为宗旨,构建 “公益性服务保障特殊群体、市场化支持赋能中小微企业、法治共建联动政法单位” 的三维服务体系,细化了从咨询登记、案件分流到专项论证、诉讼代理的全流程标准。随后,全体成员结合学习,围绕中心如何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姚伟(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
姚伟副主任从中心发展与战略资源整合的角度讲到,公共法律服务的本质是为民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底色必须始终坚守。要以专业能力为支撑,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化、常态化的公益法律服务,同时,要将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合规指引、风险防控等专业支持中,既体现法律服务的专业价值,也为中心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实现 “公益为民” 与 “可持续服务” 的良性循环。团队协作是中心高效运转的生命线。需建立一套实时、透明、高效的案件进度共享与协同机制,依托专用微信群或专业化办案系统,确保中心管理层能动态掌握全局、精准调度资源,实现跨团队、跨层级的衔接与高效配合。同时,注重打磨案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树立口碑,形成 “专业服务筑基、公益初心领航” 的良性发展格局。
任寰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副主任)
任寰阳副主任从公共法律服务规范化建设出发,系统阐释了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建议。他表示,中心的设立是响应国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战略性举措,其长远发展必须依托科学、严谨、可复制的标准化体系。为此,他提出几点建议:后期需制定覆盖案件 “受理 - 分流 - 办理 - 结案” 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操作手册,明确客户接待首问话术、案件科学分流机制(如按领域、复杂度分级)、文书归档规范等关键节点,确保服务全链条标准化、规范化、可追溯;创新优化书面咨询意见制度,建议推行 “事实梳理 - 法律分析 - 结论建议” 框架,并加盖中心标识,塑造具有辨识度的专业交付物品牌,提升客户信任度与行业影响力;针对副主任、主办律师、律师助理的职能定位,可考虑设计分层量化考核指标(如副主任侧重资源转化率、主办律师考核案件胜诉率、客户满意度、助理评估流程执行效率),摒弃模糊评价,聚焦文书质量、服务实效、品牌贡献等核心价值维度。同时,中心案源开拓需强化律所战略协同,深度整合管委会资源,通过公益服务树立公信力、市场化支持打造商业闭环、法治共建拓展政企渠道,三位一体构建品牌护城河,最终实现公益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向转化。
郭永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办律师)
郭永林律师聚焦新时代法律服务能力升级,提出兼具战略视野与实操价值的方案。首先要强化专业筑基,主张主办律师需恪守中心战略优先原则,以强化执行力与全局观为核心,通过深度学习填补知识盲区,如涉足新兴行业法规,以极致专业打磨每个案件细节;同时,创新服务模式,深耕细分领域,通过高净值行业沙龙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拥抱新媒体矩阵如短视频、直播普法,构建线上引流——线下转化服务闭环,抢占法律流量新蓝海。他还提出同步推行双周复盘会,固化知识共享与敏捷迭代能力。他表示将个人业务纳入中心发展第二曲线,通过科学时间管理实现 “中心主力军” 与 “个人业务开拓者” 双重赋能提升。
薛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办律师)
薛爽律师以党建引领构建全域服务生态为核心,提出三级联动策略:一是打通法治服务 “最后一公里”。借力党建纽带,承接例如高新区管委会、党群工作部等政务单位专项服务,探索政务大厅 “法律驿站” 驻点模式,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前置嵌入;二是铸造公益品牌影响力。联合残联、妇联等机构打造 “护苗普法”“反家暴援助” 等民生 IP 项目,通过社区法律诊所、校园法治课堂建立下沉式服务网络;三是构建新媒体法治传播矩阵,活用中心直播间,鼓励大家通过线上留言咨询,建立标准的沟通服务机制,实现精准化、常态化的法律服务对接。她同步提出通过协办重大案件、资深导师制,快速提升实战能力,以专业反哺中心创收,构建个人与组织价值共同体。
张珮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主办律师)
张珮琪律师从组织文化认同视角强调在践行《服务指南》过程中持续领悟 “公益底色、市场活力、法治协同” 的战略深意,将制度内化为行为准则。同时,以中心荣誉高于个体利益为原则,以法官标准雕琢法律文书,以客户体验优化服务流程,通过每个触点传递中心专业形象;并承诺以协同者姿态配合副主任战略落地,在重大案件承办中坚守职业伦理,在公益服务中传递法治温度,成为中心价值观的活体代言人。
杨建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主任)
杨建军主任对各位成员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为团队明确了三大核心意识与发展方向:一是强化团队意识。中心实行行政管理与团队运营相结合的模式。中心将划分为三个专业团队,分别由任寰阳副主任(牵头案件办理)、姚伟副主任(牵头会员服务)、焦锐副主任(牵头法律宣传与公益项目)负责。各团队需坚持分工协作一体化原则,加强协作与信息互通,确保高效联动。这不仅是提升内部运转效率的必然要求,更是以团队合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全方位、多层次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有力保障。二是树立学习意识。中心工作面临全新挑战,要求团队深入研究优秀同行机构运营模式,可实地考察调解中心、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机构,必要时组织外出学习,拓宽视野与思路,并转化为具体学习成果。通过持续学习并借鉴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模式与管理机制,才能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强大的竞争力,精准对接群众与企业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三是增强效益意识。核心在于通过开拓会员单位、提升服务质量扩大业务规模与效益。需善用律所资源与行政支持,实现公益树品牌、市场创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深刻认识到,在积极履行公益使命、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以市场化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与影响力,进而形成公益与市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中心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杨建军主任着重强调,中心需即刻着手宣传推广、会员发展、合同制定等重点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规范化运营树立标准。这不仅是对中心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为区域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的具体行动。
赵黎明(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
律所主任赵黎明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回应社会法治需求的关键举措,是律所坚定不移践行人民律师时代职责、主动承接党和政府公共法律服务职能延伸的生动实践。当下,社会对法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且迫切,尤其是在特殊群体权益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亟需专业、贴心且高效的法律服务。中心的成立,正是精准聚焦这些领域,旨在补充政府法律服务之短板,特别是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家属等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便捷化的法律援助,让他们在法治的阳光下感受到公平与正义,这也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总书记关于践行人民律师使命要求的具体举措。
任何一项创新必然会充满挑战,但伟大的事业往往发轫于勇敢的探索。我们要有 “敢为天下先” 的勇气、水滴石穿的毅力以及明确清晰的目标导向,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试错中寻找正确路径,化挑战为机遇,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典范。
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须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的有机统一。公益性是中心的核心品牌与鲜明特色,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基层群众、展现社会文明担当的关键所在。通过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优质的法律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升他们的法治获得感与幸福感,进而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公益形象。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心必须具备市场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市场性的着力点在于服务中小微企业,通过创新会员制等服务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专业化、高效能的法律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营发展中的法律难题,助力其茁壮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以扎实的专业能力、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显著的服务实效,成为真正能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优秀律师,赢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
在市场开拓方面,赵黎明主任提出,要主动出击,积极与中小企业、各类商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举办专业培训、专题讲座(要求中心每位律师精心打造一门精品课程)、提供优质活动场地等多元化方式,全方位展示中心的专业实力与服务诚意,拓宽市场渠道。同时,律所将全力提供坚实的经费支持,为市场开拓工作保驾护航。此外,要善于将中心的公益性品牌优势转化为政府信任,积极争取承接省市法律援助案件,律所将全额补贴承办律师,进一步激励律师投身公益法律服务,持续擦亮中心的公益品牌。中心的运作要高度注重效率,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在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力量,运用专业的法律 AI 工具,辅助咨询解答、文件生成等标准化法律服务流程,实现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线上平台要强化宣传推广功能与咨询互动能力,及时为群众答疑解惑;线下服务要实现流程化、标准化管理,严格把控服务质量与效率,全方位展现现代化法律服务的专业水准与便捷体验。
最后,赵黎明主任强调,中心团队成员要将团队意识深深扎根于心底,以 “亲情、爱情、友情” 三情文化为精神纽带,让这份温暖力量在团队中发扬光大。既要以 “同事情” 筑牢协作根基,也要以 “战友情” 淬炼攻坚合力,让律所 “温暖、快乐、共享、利他” 的文化基因与这份情感力量相互滋养,切实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这份充满温度的集体中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与价值感。
公共法律服务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村居法律顾问扎根基层提供法律咨询,到智慧法务平台高效回应群众需求,每一项工作都体现着“知屋漏者在宇下” 的务实导向,切实将法治服务覆盖到社会各个层面。
海普睿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积极发挥律师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持续升级服务形态,提升服务效能。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既为社会运行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也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温度。